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简介(千手观音在哪个景区及由来)

时间:2023-03-11 11:49:00 点击量:2024 作者:巩兴昌
大足石刻巧妙的利用了地理地形的特点,沿着山体地形呈U字进行雕刻。它既有单体的造像艺术,也有经变故事型的雕刻艺术,这一点它比云冈石窟佛传故事型的雕刻更加成熟,这是宋代石窟造像雕刻艺术最成熟的代表。

佛教造像艺术:南宋 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其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qq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甚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

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

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足石刻中的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

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重庆大足石刻 造像画

从北宋到南宋,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到大足石刻便发展到一个非常成熟的时期。大足石刻巧妙的利用了地理地形的特点,沿着山体地形呈U字进行雕刻。

它既有单体的造像艺术,也有经变故事型的雕刻艺术,这一点它比云冈石窟佛传故事型的雕刻更加成熟,这是宋代石窟造像雕刻艺术最成熟的代表。

重庆大足石刻 佛涅槃像

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全长31米,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

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因此,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自然而然让人觉得有去除杂念、超脱凡尘、心明如镜的平静之美。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其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

重庆大足石刻 华严三圣像

高约7米的三尊造像是“华严三圣”造像,也是大足宝顶山的标志性石窟造像。

三尊立像高大,微微前倾,为大佛湾南崖的立式造像之最,是南崖造像群中的视觉至高点。三圣像中,毗卢遮那佛居中,螺旋发髻,顶上现出毫光二道,垂目下视,左手结印,右手平伸。

佛之右为普贤菩萨,头戴花冠,双手捧舍利宝塔。佛之左为文殊菩萨,亦戴花冠,左手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主像后壁,刻有81个精美的小圆佛龛。

这三尊立像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在于,普贤与文殊菩萨像手中托举的塔。

这两尊立像托举数千斤石塔的手臂,八百年不曾断裂坠损,其实有赖于当年匠人的巧妙的设计。原来,立像手臂处均雕造以大块垂直石面以作下坠的衣袖,这大块的石质坠衣实际上起到了加固石质手臂与分散塔体重力的作用,所以塔不坠臂也不断。承载八百年庄严宝相,至今完好无损。

重庆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像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南岩第8号龛一尊摩崖千手观音造像,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人们称是人间一绝。

南宋艺术家打造的这尊拥有830只手、眼,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

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830只手。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

宝顶山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该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2009年以前一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建成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修复。

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

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

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千处祈求千处应。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利益。

宋代安岳石窟群和大足石刻,不论是规模还是造像的表现力,至今都享誉中外。在下一章还要给各位介绍一个宋代的石窟,陕西省延安子长县中山石窟,同样非常精彩。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