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老子的这句话)

时间:2023-06-07 12:48:48 点击量:4547 作者:且立人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语。古往今来,对此解读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最直观的字面解释是——万物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以(阴阳之)气的冲荡涌摇而达成和谐。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在讲什么?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语。

古往今来,对此解读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最直观的字面解释是——万物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以(阴阳之)气的冲荡涌摇而达成和谐。

何以是“负阴而抱阳”,不是反过来说呢?又何以是“冲气以为和”,不是别的呢?

别忘了,老子官任周廷“守藏室史”,最有条件饱览王室所藏的上古典籍。

这是个太难得的优势条件——对于熟知、掌握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在当时,若老子不说话,大概谁也不敢称第一。

所以,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且赞其为龙的记载。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此说,是对上古先民宇宙观和哲学观的精彩表述。

能够为此作极好注脚的,是司马迁于《史记·天官书》中的一段话——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司马迁说,自有人类以来,世间的君主,哪个不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制定历法?到了五帝和夏商周三代,天体运行规律和观象授时的重要性,就更被重视和发扬光大了——(戴)冠(系)带(者)为内,夷狄为外,使内外有别。

把中原划分为十二州;仰则观察天象,俯则对地上的事物依天效法。所以,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阴阳;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天上有系列星宿,地上有诸多州郡。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阴阳二气精华凝聚而成;三光之气以地为本,圣人依此而统一天地实行治理。

这一段话,的确可以借用来解读《道德经》四十二章。

此章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无名”之“道”,是“万物之始”;“道”先生出了“一”,成为“有名”之“道”,是“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章)。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二”,可以理解为“阴阳二气”;“三”,可以理解为“日月星三光”;天上的日、月、星三光,皆为阴阳二气精华凝聚而成;三光之气以地为本,便生成了世间万物。

太史公的这番话,可以算作是一种说法。

但进一步说,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很有可能反映的,是古人对“阴阳转圜易变”哲学的“术数化”——即,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等等等等。既是如此,其反映的,仍然是“阴阳转圜易变”的宇宙生成观。

何以要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呢?

因为这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方位观。

古人日观天象,太阳在南;夜观天象,天极在北。于是形成了“背北向南为正”的理念——也就形成了“左为东”“右为西”的认知,“江东”亦称“江左”,“河右”必指“河西”。

所以是“负阴而抱阳”——极阴之“天极”在背后;“太阳”之日在面向之南。

其实,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万物”皆不可离开“阴阳”,是有“阴阳二气”充盈调和而生成。

《说文》:“冲,涌摇也。”

《道德经》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后汉书·蔡邕传》:“消息盈冲,取诸天际”,源自《周易·丰卦》“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意即,在天地之间这个巨大的空间里,“道”生成的“阴阳二气”可以充分地冲突、融合、变化而没有穷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四十二章最后的一句话——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是说前面所讲的话,是老子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先民前人传下来的;我也就以此来教导现在的人。

此话,在各种版本中,差异颇多,但大意是明确的。

王弼《注》:“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说得很清楚。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指不尊天道,恣意妄为者;“不得其死”,不能得到善终。

这很像出于一个满腹经纶老者之口的劝诫之言——以先民的经验总结,告诫春秋战国之交的“强梁者”——争霸的诸侯们。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