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名人及历史人物(谢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时间:2023-10-31 14:45:21 点击量:3500 作者:柴修杰
谢氏,世人了解的就只有谢安。若不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恐怕谢氏家族连谢安的名字都难以流传千载。其实谢氏名人并不少,只不过名声没有王氏众人显赫,逐渐就淹没在浩繁的史册中了。但有一个人因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得以名垂史册,那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旅行家谢灵运。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曾有这样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脍炙人口的古诗,几乎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其深意为: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但在唐代以前名家大族很多,比如权倾一时的西汉的霍氏、兴于西汉、盛于东汉的窦氏,还有西魏时期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曾是名震一时的大族。

那么刘禹锡为何单提“王谢”两大家族?这两个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兴衰史?

“王谢”何许家族

这里的“王谢”指的是东晋的王氏和谢氏两大家族。

其中东晋王氏指的是以王导和王敦兄弟为代表的琅琊王氏。

王导和王敦两兄弟因为在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而且当时晋元帝司马睿还离不开这两兄弟,所以留下了一名言:“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因这两兄弟而达到鼎盛。

王导、王敦是书圣王羲之的族叔,而王导擅长书法,书圣后来的书法成就有可能受到了这位族叔的影响 。

而提到谢氏,指的便是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谢氏家族也曾经人才辈出,只不过名声没有王氏的响亮。

“王谢”家族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鼎盛时期,也被人们称为“王谢”时代,由此可见“王谢”两家在那个时代是何其兴盛。

但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还有所不同,王氏兴于西汉的王吉,发展于曹魏西晋,到东晋的王导、王敦兄弟达到最盛时期,但这个家族直到唐末五代时期才走向衰落。

而谢氏兴起于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到谢安时达到最盛,然而到南朝梁朝时期,谢氏就已经开始衰落了。

提到王氏的名人,世人不仅可以如数家珍,还对他们的事迹略知一二。

如西汉的王吉,不仅留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佳话,还留下了“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

再如魏晋时期卧冰求鲤的王祥,还有竹林七贤的王戎。当然更不能忘记书圣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还有令琅琊王氏走向巅峰的王导、王敦两兄弟。

但谢氏,世人了解的就只有谢安。若不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恐怕谢氏家族连谢安的名字都难以流传千载。

其实谢氏名人并不少,只不过名声没有王氏众人显赫,逐渐就淹没在浩繁的史册中了。

但有一个人因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得以名垂史册,那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旅行家谢灵运。

谢灵运为了自己旅行方便,发明了谢公屐这种木屐。这种木屐同时也方便了也热爱旅行的李白,被诗人写入诗中而得以留名史书。

谢安其人

对于谢安,世人都知道其是淝水之战的亲历者,可鲜为人知的是,谢安其实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男人之一。

谢安曾是众多的历史名人的偶像,王安石的父亲就是用谢安的字给王安石起的名字。

而且谢安被后世之人认为是和诸葛亮齐名,但各项才能又超过诸葛亮的能臣。

甚至在当时的民间流传着“关中宰相唯王猛,天下百姓盼谢安。”可见谢安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谢安在少年时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具备了当时魏晋名士喜欢清谈的特点,从而在当时社会上具有了很高的声誉,受到过名士桓彝的夸赞,并得到了宰相王导和名士王濛的器重。

谢安虽然当时名声很大,而且当时谢家族人已经多居高官,但谢安并不想凭借自己的声望和谢家人的地位而为官。

虽然这一时期,朝廷曾经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但均被他以有病为由而拒绝了。

后来不厌其烦的谢安,为了躲避朝廷的征召,他更是躲入了东山,隐居了起来。

在隐居的这段时间,谢安常与王羲之、许询等当时众多名士、名僧交往,白天他与朋友出门捕鱼打猎,夜晚回家吟诗作文,日子过得极其逍遥。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他也不是完全纵情山水之间,谢家族人交给了他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教育谢家年轻的后辈。

所以,他的弟弟们及谢家的下一代基本上都是他培养出来的。

有专家曾认为谢安的隐居不符合中国的儒家思想,所以他隐居是假,想通过隐居以博取更大的功名是真。

许多人并不理解谢安的这种做法,但如果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就不难理解谢安的这种做法,就会知道他并不是通过隐居也博取更大的功名。

魏晋南北时期,社会上大多数名人信奉的不是儒学,他们信奉的道家的玄学。当时像谢安这种有才华,但不入朝为官的人比比皆是。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比如司马徽、宠德公、崔州平、石广元以及晋宋之交的陶渊明,南朝梁的“山中宰相”陶弘景等等,几乎都有过隐居避世的经历。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当时社会dd严重,而朝堂中权臣掌权,而且掌权者更迭迅速有关。

昔日李家掌权,明天就有可能换成王家掌权。没有人能彻底看清这种时局变化,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殷鉴不远,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卷入这变化莫测的时局。

因为这种卷入带来的很可能不仅仅是丧命,更有可能是破家灭族。

名士们的这种思想给道家的玄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魏晋南北时期玄学流行,名士们避世隐居成为那个时代的特点。

当然,谢安的隐居只能是一时的,后来当一件事发生后,他迫不得已、不得不结束了他纵情山水的、快乐的隐居生活,开始了他最不喜欢的官场生活。

而导致谢安出山、进入官场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谢安的弟弟谢万,如果不是谢万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许后世根本不可能知道谢安的才能。

平心而论,谢万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他却没有统帅的才能。

公元359年,东晋朝廷命谢万统兵,与北中郎将郗昙北伐南燕。这次北伐将谢万彻底暴露了谢万统兵能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北伐中谢万不能抚慰无与士卒,令士卒对他心生怨言。

然后临阵,不能正确判断战场形势,使得手下的军队溃不成军。据说最后军士们是看在谢安的面子上才没有杀掉他。

虽然军士们放过了他,但朝廷不会饶过他丧师失地之罪,很快他就被贬为了庶人。

谢万丢官对他本人事小,但对陈郡谢氏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谢万是陈郡谢氏在朝堂上的一个“发言人”,谢万丢了官,陈郡谢氏在朝堂上的“发言人”就少了一个。

出于家族利益,必须有人填补这个空缺,而填补这个空缺的人最合适的、也唯一有能力的,便是谢安。

公元360年,谢安应当时权臣桓温的邀请,在其帐下担任司马,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官场生活,这一年谢安刚好41岁。一年以后,谢安离开桓温,开始开始了平步青云的仕途。

后来桓温妄图谋朝篡位,多亏谢安的机智,才得以保住了东晋的江山。

公元383年爆发的淝水之战,在谢安的认真筹划下,东晋朝廷以七万军队大破前秦十五万大军。

战后,谢安又乘机北伐,为东晋朝廷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这也令他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但功高震主,也给了一些小人可乘之机,皇帝不再信任谢安。

为了保命,保家族,谢安只能自己主动交出权力,自请出镇新城。出镇新城不出半年,他就病逝在了建康。

这就是谢安的一生,前半生纵酒当歌、快意人生;后半生劳碌,为家族劳碌,为皇帝劳碌。这也让他成为了陈郡谢氏家族回光返照式的标志性人物。

陈郡谢氏的衰落

陈郡谢氏因为谢安的淝水之战而迎来了他们家族的最高光时刻,但这个家族也随着谢安的逝去而走向了衰落。

东晋皇帝的疑心病极重,这也是由于东晋朝廷是由士家大族掌权决定的。

谢安虽死,但皇帝对谢氏家族的猜忌并没有减少,这也导致谢玄主导的北伐事业被迫陷于停顿。谢玄因此患病,并于公元388年逝去。

谢玄的逝世代表着陈郡谢氏的高光时刻彻底终结,这个家族开始衰落。

但这时衰落并不是彻底没落,只是家族中不再有人在朝中主政,但是谢氏家族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还不可忽视。

虽然后来谢氏族人也曾想办法来挽救家族衰落的颓势,但因为方法不对,不仅没能挽救了这种颓势,反而令家族的衰落走上了快车道。

公元424年,谢晦废宋少帝刘义符,拥立刘义隆为皇帝,此举不但没换来刘义隆对他的感谢,反而引起刘义隆对他的忌惮。

不久,刘义隆起兵讨伐谢晦,谢晦最后兵败,被刘义隆斩杀,这也代表着陈郡谢氏彻底走向没落。

这就是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家族的兴衰史。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