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关系(三苏的关系谁是父亲谁是儿子)

时间:2023-11-06 13:44:06 点击量:8889 作者:黑康复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这句话说的就是宋代“三苏”,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是苏洵。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这句话说的就是宋代“三苏”,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为父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是苏洵。

苏洵从小读书很不认真,自以为仗着聪明,认为读书不难,导致第一次乡试落第后,才开始发奋读书,这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从此苏洵竭力苦读,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1、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代表作《辨奸论》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

另一篇《六国论》入选现代语文教科书。欧阳修称赞他“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2、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

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表明辈分。

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

学霸弟弟苏辙

苏辙和哥哥苏轼是同榜进士,后又同时参加制举考试,当时苏轼22岁,苏辙只有19岁,少了三年的学习时间也能和哥哥肩并肩,应该说苏辙的实力杠杠的。

在整个宋朝期间,考中进士的有四万多名,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考中者仅四十一人,相差1000倍,兄弟两人榜上有名,足见苏辙的水平。

1、诗词成就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但比起苏轼来,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略显逊色。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

2、苏辙书法也颇有造诣

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3、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

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天才大文豪苏轼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天才。

这与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有关,在这样一个才俊林立的时代,苏轼仍然成为一脉开山之师,为后世人敬仰与学习。

1、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词全集3459首,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2、苏轼的词豪放自成一体,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开豪放派之先河,是宋代词作革新的代表。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诗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的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品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正是这种追求意趣的书法风格取向,这种注重书法的表现形式,努力丰富各种对比关系的做法,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

4、苏轼对医药、烹饪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曾精研《伤寒论》《千金要方》《嘉祐补注本草》等诸多医学书籍,且别有心得。

他著有《苏学士方》以及数十篇医药学文章,并注重实践应用。苏轼有口福,从小就爱吃。步入政界后一生三起三落,先是被贬黄州,后是谪往惠州,最终流放到海南岛。

中华国土辽阔,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烹调技艺、蔬果种类等都大不一样。

苏东坡每到一处,除有政绩名和诗词名外,还有吃货名。

精致佳肴喜品味,号称一碗白米饭、一碟白萝卜、一勺白粗盐的“三白”粗茶淡饭也能吃,还能从中觅出乐趣,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是个食不厌精也不嫌粗的名吃货。

一句话,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在人类历史上属凤毛麟角不可多见。但他有个特点,虽然宦海沉浮,却一生努力拼搏,不愿上岸。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三人均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巨匠,散文、诗、词、书、画、政治等领域成就都很高,正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