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记者袁鹰简介(中国老报人袁鹰有哪些主要作品)

时间:2024-01-05 13:46:11 点击量:4631 作者:刀鸿光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他一度做中学教员,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业余写作。1945年末,他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题目叫《井冈翠竹》。老师讲课时,声情并茂,在分析了课文后,还要求大家背诵,因此我记忆深刻,不过,那时并没有注意作者。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我选读了中文。在开当代文学课时,我才知道《井冈翠竹》出自当代名作家笔下。

当时当代文学课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完全是老师自己选择作家讲解。我想,老师选择袁鹰,恐怕也是出于对其比较了解与推崇。

据我的大学老师介绍,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他一度做中学教员,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业余写作。

1945年末,他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他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他调北京《人民日报》,历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长达几十年,堪称老报人了。

多年来,袁鹰在办报同时,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结集出版的约40多种。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

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这本书我收藏了近40年,最近才送给一个写诗的朋友。散文集《风帆》我还摆在我的书架上,不时翻阅。

袁鹰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袁鹰的多篇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长春日报社副刊的编辑。1983年春,我在《随笔》杂志上读到袁鹰写的《愿学井冈竹》。在文章中,他详细谈了创作《青山翠竹》的经过与感受,读罢受益匪浅。

同年秋,我给袁鹰写了一封信,先向他表达了我的敬慕,然后请他为本报副刊“我爱长春”专栏写一篇散文。同年11月中旬,我收到他的回信。他在信中写道:“长春是我久已向往的名城,可惜至今尚无缘拜见风采。

解放以前,未曾去过;解放三十多年来,也迄今未有机会到过。这是至今引以为憾的。因此,您的盛意,只好留待将来再图应命了。请原谅!”

读毕袁鹰的信,我有些自责:为什么一定要他写“命题”文章,而不是变通一下请他写自己想写的作品呢?于是在翌年春,我赴京组稿时,专程到人民日报文艺部拜访袁鹰,希求补救。

遗憾的是,当时只见到了编辑蓝翎,也就是与李希凡共同撰写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受到毛主席肯定的那位。蓝翎告诉我,主任可能去开会了,不在报社。我只好失望地打道回府。

屈指算来,袁鹰今年已经97岁高寿,一个星期前刚刚过了生日。在此借第二十二个记者节之机,我作为晚辈致敬老报人袁鹰,祝福老寿星青松不老,寿比南山!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