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派属于什么派别类型(诸子百家之阴阳家的中心思想)

时间:2023-03-27 13:48:21 点击量:4101 作者:冼玉泉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主要学派之一,因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齐国人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主要学派之一,因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齐国人邹衍。

人类幼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幼稚的,但这幼稚的认识却是文明时代哲学的胚胎,含有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

进入阶级社会后,一部分哲学胚胎发育为宗早期人类习惯于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用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和表述,即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抽象的思想,如五行和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直接经验基础上获得的,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周易·系辞下》)。“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尚书》,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世间万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五行学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阴阳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事物的对立面。阴阳学说不仅指出了组成一个事物的对立面,而且还涉及了对立面的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史学家曾对诸子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

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第一个学派就是阴阳家。

阴阳家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理论,由论说阴阳五行而得名。在中国哲学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认为在阴阳结合与互相作用下产生了一切宇宙现象。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王权衰落,各国大量招揽人才,贵族政治渐渐消失。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

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学派纷纷产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两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广召弟子,参与政治,学术思想极为繁荣。作为一个学术门派的阴阳家,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合而为一的杂家。

杂家的产生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杂家思想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杂家的代表性作品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在这两部著作中,都有关于阴阳学说的论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崇尚法家,还兼用阴阳家。 汉武帝时,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百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作为阴阳家这个派别,当然也不例外。派别虽然不存在了,但有关阴阳学术的研究并未停止。

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在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如《太乙》《六壬》这两门预测术就是在汉代完成的,同《奇门遁甲》预测术并称为“预测三式”。作为阴阳家,大都能观天象、识地利、通历法、精于阴阳五行术数的演算。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阴阳家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这是指根据日月星辰等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

第二种是历谱。《汉书·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这是指制定历法,编好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第三种是五行。《汉书·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这是指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来解释王朝的兴亡。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前一种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爻的组合,再查《易经》来断定吉凶。这种方法叫“筮”。

《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就是为筮准备的。蓍是一种草,它排列的多种组合和《易经》上的三百六十卦是对应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在《易经》上找到不同的卦,再根据卦辞来预测吉凶。

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得很光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出一个圆形的小坑,然后用火烧灼它,使围绕着钻凿的地方现出裂纹,然后根据这些裂纹的不同形状来预测所问卜的事情的吉凶。这种方法叫“卜”。

第五种是杂占,指蓍龟以外的预测方法。

第六种是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看风水的方术。

风水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产物,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协调一致。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战国时期阴阳学派有二十一家,其学术作品有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

但是,现在只保存有少量残文,其余均已亡佚。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有《邹衍小传》。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