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推恩令的是谁(中国古代颁布推恩令的朝代是哪个)

时间:2023-04-25 13:47:18 点击量:1655 作者:匡锐锋
推恩令颁布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据司马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的记载“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可见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封地划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孙。

汉代推恩令为什么得以推广?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成就杰出的帝王,一生颁布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法令,对汉代的政治走向以及之后历史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推恩令是汉武帝统治初期最为重要的一项法令。

推恩令颁布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据司马迁《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的记载“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可见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封地划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孙,但新王国的封号必须由朝廷授予,表面上看,这项举措是广施德惠,实际上却是削弱地方诸侯权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之前是贵族政治,象征中央的天子权力非常小,因此,出现了楚庄王问鼎的故事。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以三公九卿为依靠,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但在地方管理上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正如晁错所言:“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天下半数的土地和人民在诸侯王手上,中央集权自然会被弱化。

推恩令的实行使得诸侯国分崩离析,很多侯国仅有数县的大小,不少诸侯国原有的势力范围被收归中央,由郡县管辖,剩余的诸侯国也因为实力削减难以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地方叛乱日益减少。

可见推恩令的实行极大地提升了中央集权,为汉代强盛奠定了基础。

诸侯权力过大是汉初人所共知的问题,却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各路诸侯均是汉朝皇室,贸然削藩不仅与汉高帝的“祖制”相违背,也容易激起诸侯的反抗,导致严重的内乱。

如何有效地削弱诸侯的权力成为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皇帝的重要任务。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表明,一刀切的削藩,虽然最为有效,但政治dd也最为严重。

非常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甚至重新出现战国时期的局面,政治风险太大。

因此,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让诸侯国内部进行再分封,不仅诸侯的嫡长子可以世袭爵位,诸侯其他子孙也可以分封土地。

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诸侯国的封地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大减,对抗中央的资本自然也就大为削弱。

汉高祖制定的郡国并行制到文帝时,就已经有不少弊端暴露出来,诸侯王对朝廷统治形成了新的威胁,因此,有识之士均将削弱诸侯实力,维护中央统治作为紧急任务。

汉文帝时期,贾谊上《治安策》中说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

这里所谓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实已经有推恩令的色彩,但由于中央政权尚不稳固,文帝并没有采取这一措施,但贾谊的思想对景帝、武帝时期的政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由此而下诏削藩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历经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得到了很大的巩固,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既与传统的宗法制一脉相承,又不像削藩那样激进,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彻底解决了汉代诸侯王的问题。

汉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王朝之一,汉语、汉字、汉服等都是汉朝的产物。

然而,汉朝建立初期并不强盛,甚至可以说内忧外患并存:一方面,国内初经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的为数不少,经济凋敝,文武百官只能乘牛车上朝。

另一方面,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经常出兵犯边,汉高帝有白登之围,文景帝时不得不和匈奴和亲。

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诸侯国成为影响汉代统治最为严重的因素,也是汉代应对外部危机最为严重的内部不安定因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消除外患,自然会先从内部的稳定人手,推恩令的实施,彻底消除了汉代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势力。

汉代国力在统一的中央集权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汉武帝也因此能够屡次出兵塞外,抗击匈奴。

分封与削藩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常见的一对矛盾关系,大汉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实现巩固统治的目标,王朝的创建者大都会对子孙进行分封。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明太祖朱元璋,但随着统治的逐步稳固,诸侯王反而又成为国家不安定的主要因素,晋代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与其有关。

相比于贸然削藩而言,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得不说是汉武帝政治智慧的体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