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生平简介(刘铭传的主要历史贡献)

时间:2023-10-29 10:43:40 点击量:7330 作者:秋嘉祥
刘铭传出身农家,因排行老六,且幼时出天花脸上有麻点,故绰号“刘六麻子”。年少时,刘铭传不好四书五经,喜好舞q弄棒。淮北民风彪悍,凭借个人勇武和义气,当地一批吃不饱饭的年轻人拥戴他做了盐贩头领。

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道: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之策者,厥惟两人。

日陈参军永华,日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

陈永华是帮助郑成功收复、经营台湾的功臣,留待以后再提,今日只说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庐州西乡(今合肥西郊大潜山麓)人。

刘铭传出身农家,因排行老六,且幼时出天花脸上有麻点,故绰号“刘六麻子”。

年少时,刘铭传不好四书五经,喜好舞q弄棒。淮北民风彪悍,凭借个人勇武和义气,当地一批吃不饱饭的年轻人拥戴他做了盐贩头领。

期间,地方豪强以保卫桑梓为名,到刘铭传家索要钱粮,刘父亲拿不出,结果遭到殴打辱骂。刘铭传闻讯,赶回杀了那个土豪。

事后,刘铭传乘势拉起一支小武装,带着手下的亡命之徒东奔西走,在清军、太平军、捻军的夹缝中求生。

渐渐地,他在肥西积攒了名望,于是开始修圩筑堡,打造兵器,操练勇丁,成为当地最强的练勇武装。

1862年,李鸿章准备组建淮军,他马上想到了同乡刘铭传。

在他的招揽下,刘铭传加入到淮军。由于作战异常勇猛彪悍,他的队伍很快成为淮军主力,本人也成为李鸿章最倚重的将领。李鸿章称赞其 “省三将略,超群绝伦”。

1883年,中法战争的战火燃至台湾,慈禧太后想起刘铭传能征惯战,于是任命做福建巡抚,到台湾督办军务,防备法国的侵略。

到任之后,他下令严密加强沿海港口防守。1884年8月5日,法军统帅孤拔率兵进犯基隆,刘铭传督率所部曹志忠、章高元等架炮还击,最终将其击退。

9月底,法军卷土重来,进攻基隆、淡水二港。这回刘铭传面临着“内无可据之险,外无策应之师”的局面,所以法国人占领了基隆。

刘铭传率部与法军展开对峙,镇南关大捷后,台湾的法军被迫撤出。

次年10月,清廷接受刘铭传的主张,在台湾建省,刘铭传当仁不让地成为首任台湾巡抚。

从1684年起,清廷在台湾设设 1府(台湾府)3县 (凤山、诸罗和台湾),隶属福建省。

到1723年,将幅员辽阔的诸罗县(1788年改成嘉义县)划出一部分,另设彰化县和淡水厅。

此后又把澎湖诸岛从台湾县划出,增设澎湖厅;噶玛地方垦地推广,人口增多 ,另设噶玛兰厅 。

1府4县3厅的局面由此形成。

台湾孤悬海外,因此长期以来清廷对其治理并不重视。但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尤其到了19世纪70年,台湾由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目标。

1874年5月,日本借口渔民被害,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三千人登陆台湾。

同年 10月,双方签订《北京专约》,清廷向日方赔款 5O万两。而这一次,法国人的入侵使得清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对国防的重要性:

“台湾为东南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

这样,刘铭传走马上任了。

出任台湾巡抚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访台湾各地。然后,他改变了台湾的行政体制,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后山四个防区。

中路为台湾府,下设台湾、云林、苗粟、彰化4县及埔里社厅。南路为台南府,下设安平、嘉义、风山、恒春 4县及澎湖厅。

北路设台北府,下设淡水、宜兰、新竹 3县和基隆厅。

后路设台东直隶州,下设卑南、花莲两厅。全省政治、经济中心也由台南移到台北,从而奠定了今日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

台湾是东南 7省之门户,南北洋之要冲,战略地位不言自明。鉴于中法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防务薄弱,刘铭传在台期间的一项重要功绩就是建设海防。

针对台湾四面环海的特点,他从英国共购置了31门当时较先进的后膛钢炮、加农炮,把它们安放在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 5个海口的西式炮台上。

炮台周边还配置沉雷、碰雷, 铺设电缆、铁路。

为改变台湾水师无船的局面,他又购造铁甲快船四艘,供台澎防务使用。

为解决军用物资缺乏的问题 ,刘铭传先是在1886年创办了台湾机器局,这是台湾第一家军工厂。两年后,又建成台湾大机器厂 、火 药局、水雷局军事工业。

1886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总营务处 ,台中、台南两地设立营务处,对全台防军进行整编。

在淘汰了老弱病残之后,留下了35营4千5百人。然后刘铭传特意聘请洋教官 ,照西法对他们严格训练。

对身体健壮,操练娴熟,通晓外国战术者,优先提拔。 如此数举并行,台湾的军事力量得以强化。

台湾的深山老林中有为数不少的高山族部落,清廷统称他们为“蕃民”。

刘铭传当上台湾巡抚后,将“抚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成立抚垦总局后,他亲任抚垦大臣,要求抚垦官员学番语、习番俗、通番情, 教会高山族居民种桑、植棉、栽茶 。

对就抚的部落头目,月给口粮洋银五至十元。又开办番学堂,吸收部落头目子弟入学。

早在1880年,刘铭传便上《筹造铁路以求自强折》,奏请修铁路,在顽固派不了了之。

1887年,他再次奏请在台湾修铁路,这一次清廷准许了他的计划。

铁路分南北两路,北路由基隆至台北 ,南路由台北至台南。

尽管南路修至新竹时因资金、技术等原因停工,但这毕竟是台湾第一条铁路,它的成功铺设,对台湾的近代化意义仍然是重大的。

《天津条约》签订后,台湾被迫开放。其中,英商德忌利士洋行垄断了台湾轮船航运业。

为打破其垄断,刘铭传于1885年创办了轮船公司,或接受朝廷调拨,或自行购买、租用,推进了台湾航运业发展。

刘铭传认为台湾乃“海外孤悬之地,一旦与内地息息相通,所裨于海疆甚巨”。

于是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又铺设海底电缆两条,一条自淡水到福州,一条从安平到澎湖,共长1400里。

1888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各地设支局。将购置的两艘轮船作为邮船,往来于上海、福州、厦门、香港,传信递物。

作为淮军将领,刘铭传目睹了洋人先进的军备,此后又阅读了大量有关西学的报纸书籍,形成了他“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营”的主张。

具体表现在兴办的十几项近代工矿企业。

他购买新式机器,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开发基隆煤矿,使得每日出煤百吨。不只是煤矿,刘铭传还开发了岛内的硫磺。

自1886年至1890年,沪尾的官办硫磺厂共生产硫磺 122万斤 ,每年纯利约4000两白银。此外,陆续兴办的还有煤油局 、蚕 桑局 、樟脑总局、机器锯木厂等。

刘铭传主政台湾前后七年,使台湾从一个落后的省份一跃为近代化水平居于前列的省,他 “以一隅之设,为全国树立典范”的雄心壮志初步实现了。

由于朝堂保守派的反对,刘铭传于1891年去职。之前,他留下过防备日本侵略野心的预言。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这一预言不幸言中。当他苦心经营的台湾被日本夺走后,刘铭传悲愤而死,终年59岁。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