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是啥意思(天道中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维)

时间:2023-11-02 09:44:16 点击量:9693 作者:老宏胜
什么是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丁元英给韩楚风指的那条总裁人选的路,要走不争的路,便是文化属性下的观照。送给刘冰的那个档案袋,也是文化属性作为的作为。它只起见因即果的用。至于对错的大小,便是取决于自我的觉知和认识,因此才有了命运的差别。

我们一起聊聊关于《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维。

若问《天道》给予了我什么启发,我认为它给予我的是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

那是一种不能跟别人分享交流,甚至没有办法去复制的一种比较自我下的感悟思考方式。

我能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告诉你,我因为什么而看见。

或许你会认为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或者说是因为我的观点是不正确,但这都不妨碍我们彼此,透过自己的层次去看见事物最本质的地方。

见因即知果,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是因想就能达到的层次。

或许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天道》的解读,始终不能超越他自己文化底蕴的底线。

剥离自己的那双众生之见的眼睛与谈何容易。

什么是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丁元英给韩楚风指的那条总裁人选的路,要走不争的路,便是文化属性下的观照。

送给刘冰的那个档案袋,也是文化属性作为的作为。它只起见因即果的用。至于对错的大小,便是取决于自我的觉知和认识,因此才有了命运的差别。

刘冰这样的结局,是自己选的。不冤枉。

有人曾说丁元英还是贪图小丹的美色,所以他终究还是落入了凡尘。

但在我这里却看到的并不是这样。

我认可丁元英的观点,我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仅此而已,并无其他。

用文化属性为观照,丁元英与小丹,不合适也不现实,也并不能长久。#遥远的救世主#

一个人的觉悟只起觉得用,只要你还是人,便有众生之见,只要有了这个所见,你的觉便是不够圆满的是有漏的。

小丹要的那个神话的礼物,从觉地出发是慈悲心,从众生知见是贪嗔痴。

所以这里不缘起对与错的一个争辩和分界。

爱一个人没有错,被一个人爱更没有错。

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之所以转移的结果,便是取决于错误的大小,而决定命运的结局。这不是一个权威的决策,而是更加靠近事实的发展规律而已。

文化属性下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有人在昨天的推文下留言说,强势文化有用时便用强势文化,弱势文化有用时便用弱势文化。

可能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

强势文化包容着弱势文化,弱势文化不足,缘起强势文化的用是什么。

丁元英曾给欧阳雪指定了一只股票,让她在规定的时间买进,规定的时间卖出。如果赚不到一倍以上的钱,就算丁元英还欠着欧阳雪一顿饭钱。

最终这只股票赚钱了,而且赚了几倍的钱。

小丹曾经因此问过丁元英,你怎么知道哪一只股票会涨?

丁元英只是回复她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有技术面,制度面,产业面。这点东西像禅,知之为知之不知更非知。

小丹反问,书店里教人炒股的书满柜台都是,怎么到你这连说都不能说了。

丁元英回答说,真有赚钱的秘籍,别人会告诉你吗?

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并不是某块地里的某颗菜,不是你想用时便能用的,你认为你对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境界已经到了,即见的极限。

但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你认为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距离,真正的文化还隔着你十万八千里。

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规律如来。规律下,又怎么会容你有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分别心。

有招有数的法是有漏的法,无招无术的法,即是规律如来,不容思议。

已拿起的是你本该拿起的,未曾拿起的便是你不知能拿起的。

这句话或许更多的是我想对我自己说的,人最难得是透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件事太难了。

很多人的解读《天道》更多的偏重于一种艰涩禅知的范畴。最后因为挖到不能再挖的时候,便放弃再写《天道》这个系列。

这就是天道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

你只能看到你眼睛众生见的极限,你越不了那个极限,那就是你的最大的极限。

超越这个极限,便是觉地。

无明众生因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的觉才有真正的价值。

可是当你写完了,你已经拿起了那些东西之后,再去写那些你未曾拿起的,已经很难了。

那个写不是写,是揣测版本不是正见。

当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就事论事去得出一种结果的时候,便还是要落在了文化属性和觉悟上。

可是这种文化属性和觉悟的路不是强拉硬扯的,所以众生的无明便是在此。

他们始终缠绕着这种就事论事的无穷无尽的循环之中,并以此希望探寻到一条可以明理的路。

如此才会有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它也只管借鉴的用。他能成功的因素很多,你不可能全部复制,只要你有一丁点的不一样,你的用便是一种错。

你能用简单的对错法去判断,叶冯刘三个人对格律诗的前途判断是对错吗?

丁元英开始布局就隐藏了这场诉讼,没有如实告诉其它三位股东,是一种合作上的欺p吗?

种种的举例表明,很多事情不能就事论事的去得出一个结果。

看似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其实是谬以千里。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无不相是不是一相?

言语道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