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什么意思(延迟满足对幼儿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延迟满足教育法”,与“哭声免疫法”如出一辙,都是对孩子的诉求不及时回应,是家长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
资料显示,“延迟满足”概念的起源是这样的。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有三十二名孩子参与了实验,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的过程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软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托盘里放的食物,但不能有另外一份的奖励了。
二是假如能忍耐一定的时间(十五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的食物,追加的一份是对他忍耐和等待的奖励。
幼小的孩子们面对盘中美食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把食物吃下了,他们一刻也不能忍受诱惑,当然他们只能吃到一份。
另外一些孩子,他们很想得到双份食物,但盘中的食物太诱人了,单调的房子里又无事可做,于是这些小家伙有的捂住眼睛,有的背转身体,有的故意兜圈,有的还唱起了歌……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抵抗诱惑。
十八年之后(1986年),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忍耐力、克制力”强,最后得到双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国高考(SAT)中的成绩更优秀。
到四十三年后的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都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
结果发现早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也确实比较成功。
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但是延迟满足时基于以下几点来发展的:
1、把家长当作延迟满足的主体
其实,对延迟满足最大的误读,就是把行为主体当作家长。延迟满足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这个误解,不仅仅是普通家长会出现,就连专业人士也把这个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类似的育儿理念普天盖地。
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一点,就很容易“顾名思义”地把延迟满足当作自己要抓紧干的事情。
一旦理解偏了,家长可能就会误操作,在生活中对孩子经常进行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比如宝宝饿了,就故意等几分钟再去喂奶;宝宝哭了,视而不见,等他哭完了再抱。
到最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孩子的很多需求,家长都要来个“延迟满足”。
2、把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延迟满足的对象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很多物质方面的需求都能做到立即满足。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玩的玩具应有尽有,吃的食物随手可得,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挑战。
精神层面的很多需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孩子;但物质方面的某些需求,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但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质要求可以随便被故意“延迟”。可以作为延迟满足的对象,主要是非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吃喝拉撒睡之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情况下就不适合了。
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是应该得到即时满足的。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别适合。
举例来说,孩子到超市,看到那么多零食和玩具,很多孩子都可能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时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带她去超市或商场。刚开始的时候,每一次出门之前,我们都会跟她说好一次只能买一样东西,买了玩具就不能买零食,不论玩具还是零食,一次也只能买一件。
虽然她有时候会很想买两件或几件东西,但我们也会告诉她当天只能买一件,其他东西需要等到下一次或者重大节日等才能再买。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让她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
3、把延迟满足演变为取消满足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推迟满足的时间,而不是随便取消满足。即使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取消对孩子某个方面需求的满足,我们一定得给孩子解释清楚,并力求得到孩子得理解。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太小或孩子忘记了,就故意在孩子面前“毁约”。
家长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做到。对于孩子提出的某个方面的要求,虽然可以推迟满足的时间,但是一旦父母同意,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不要出尔反尔。
如果确实由于特殊原因,比如天气不好不能去公园,导致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我们也要尽可能给孩子解释清楚,并取得孩子的认可。
切忌随便用一句“我说不去就不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来打发孩子。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毁约”,孩子自然就不会把大人的承诺当真,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了言行不一,也难以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会等待和忍耐。
4、所有规则,都是大人说了算
在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或者跟孩子达成相应的约定。
比如,出门之前,需要提前告诉孩子“一次只能买一样”;到了超市,孩子得到一样东西,忍不住还想买更多东西,需要跟孩子商量其他东西等到下一次再买。
让孩子“听话”的最好做法,就是大人也要多听孩子的话,尤其是制定规则的时候。这在心理学上也是有研究结论的。
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
这两种顺从的主要差别就在动机上。约束性顺从是内部动机驱使的,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因而,约束性顺从才是一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最终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由此可见,如果需要孩子遵守的规则是通过与孩子一起商定的,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如果所有规则都是大人说了算,就很可能让孩子迫于压力接受,即引发情境性顺从。而后者不是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的最佳方式。
5、怎样训练“延迟满足”
一个从来没有被“即时满足”的孩子,你让他如何“延迟满足”呢?想要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特质:
1)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2)自己的需求,多数时候可以快乐地被满足。
3)通常在4岁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同样,家长也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能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家长不发火,并且家长还愿意继续尝试并接受失败。
相关阅读
-
猫四脚朝天睡觉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行为,它反映了猫的生理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定时喂食、减少刺激和耐心陪伴等方法,我们可以引导猫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提高它们......
2024-04-24 7631 -
鱼竿19调是一种适用于钓鲤鱼、鲫鱼等大型鱼类的钓鱼竿调性。它具有特定的鱼线张力序列,可以有效地吸引这些鱼类上钩。在使用鱼竿19调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鱼饵、调整鱼线张力、掌握......
2024-04-24 9173 -
总的来说,庇护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词语,它的含义和用途多种多样。无论是在物理上的、法律上的、宗教上的、社会和经济上的、心理或情感上的,还是在文学中的、生物学中的、心理学中的和社会......
2024-04-24 8528 -
总的来说,海枯石烂天荒地老这个词语,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比喻,它可以表达出人们对永恒和不变的追求,也可以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2024-04-24 1451 -
总之,不可理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个人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面对不可理喻的现象,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分析问题的根源,然后尝试去改变它,让它变得更加合......
2024-04-24 7132 -
猥琐男,是指在言行和心理上龌龊怪异的男人,多出现在小说、漫画里或网络中。猥琐男大多目光涣散、混沌,给人以不怀好意之感,眼神八成九成只注意女性,有的变态狂也会把注意力转到同性的......
2022-08-10 9011 -
为了和喜欢人,合法地在一起。每天醒来第一个看到的人是他,睡觉前能面对面说晚安的也是他。我们会称呼对方的父母为爸妈,共享生活中的一些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大概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
2022-08-08 1678 -
教育孩子,有那么难吗?为什么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无法理解孩子的世界呢?曾看到一位家长说:“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2022-08-05 6170 -
异性相处,七种暧昧的行为,证明关系已经不普通了!1、聊天依赖。仅是两个人的聊天,就能给彼此带来极大的满足,并且产生了一种极为严重的依赖性。...
2022-08-04 2328 -
男人在说“我想你了”,其实就是在跟你传递这三个信息。1、他真的爱你。平时,天天见面的情侣不会经常说我想你了,因为他用嘴亲比说想你的效果更好。...
2022-08-04 2788 -
人们之所以反感相亲,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双方在相亲上截然不同的态度造成的,女方很多时候都是慢热型,而男生则更加激进,总想着立刻确定关系。这种完全相悖的两种相亲态度,造成了如今的......
2022-08-03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