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在哪个城市(古代的六尺巷和今天的三尺巷有何联系)

时间:2024-01-05 13:47:07 点击量:2765 作者:亚博容
安徽桐城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讲的是清朝宰相之家张英父子谦让邻居的故事。相传,张家人盖房子时与邻居吴家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了纠纷,张家子弟于是写信给朝中做宰相的张英状告吴家。

安徽桐城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讲的是清朝宰相之家张英父子谦让邻居的故事。

相传,张家人盖房子时与邻居吴家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了纠纷,张家子弟于是写信给朝中做宰相的张英状告吴家,不料张英回信竟是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读诗后大为感动,并主动把宅基地退了三尺,吴家见状也主动后退了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如今这个小巷成为桐城的著名景点,这个故事也传为佳话。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故事不等于事实。同一个事实,每一个当事者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故事。而且,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又加入了文化的偏好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它就更是一个神话了。

张家主动让了三尺,邻居吴家“大为感动”,也让了三尺。吴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主张有没有依据?吴家是不是惧于张家的权势而让的呢?是不是迫于舆论压力而让的呢?缺乏史料佐证,谁说得清呢?

前一段时间又发生一件类似的事。河南偃师一村民建房引邻里纠纷,研究生女儿巧劝父母“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他家主动让出80厘米,使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巷道,并刻了一块一块名曰“三尺巷”的小石碑竖在巷口。

这个新闻火了,但是看了之后,让人心里有无数话想说。

首先,两家宅基地的界线到底在哪里,弄清真的那么难吗?地方调解员真的弄不清楚,而要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吗?

其次,一方村民主动让出三尺,对方是如何反应,是如何主张的?见不到另一方的态度。这件事就是单方面的表述,有失客观。

还有,自己在所谓的通道中央树一块“三尺巷”石碑,也是欠妥的。这有点先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意思,而且让对方陷于舆论不利境地。而且这样做,你让了三尺,对方就能领情吗?

最后,让出三尺,权益划分还是不明晰,以后就没有矛盾了吗?

古代法律和人权意识淡薄,现代人总该有点进步吧?从古代的六尺巷,到今天的三尺巷,真的进步了吗?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