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始人是谁(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前身的历史)

时间:2022-09-14 13:38:35 点击量:4222 作者:丙英飙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令设立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孙家鼐奉命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筹办工作。

光绪皇帝即位时,年仅4岁。为了培养光绪皇帝治国理政的能力,慈禧太后给他请了两个状元老师,分别是翁同龢与孙家鼐。

翁同龢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详细说一下孙家鼐的事情。

孙家鼐是安徽寿州人,字燮臣,生于1827年。孙家鼐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1856年,孙家鼐进京参加会试,不料名落孙山,让他大失所望。

不过,他并没有泄气,而是更加勤奋地读书,准备下一次会试。顺便说一句,江苏才子翁同龢也在这一年参加了会试,并考取了状元。

1859年,孙家鼐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次他发挥得相当好,不但通过了会试,还在殿试里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新科状元。

步入仕途后,孙家鼐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侍读等职。

1864年,孙家鼐外放湖北学政。4年后的1868年,孙家鼐奉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一起教光绪皇帝读书。

从此,孙家鼐有了万人羡慕的“帝师”身份。慈禧太后下令,将孙家鼐的故居进行扩建,还悬挂了“状元及第”的匾额。

“帝师”身份令人羡慕,但这份工作真心不好做。因为学生太特殊了,不能采取寻常的教学手段。

偏偏光绪皇帝幼年时不喜欢读书(废话,谁喜欢读书呀),让孙家鼐和翁同龢头疼不已。

如果是其他学生,老师早就一顿板子伺候了。可给孙家鼐、翁同龢吃了老虎胆子,他们也不敢对光绪皇帝动一个指头。

怎么办呢?孙家鼐发明了一个办法,做内省录,将光绪皇帝每天的不良表现记在小册子上,拿给慈禧太后看,请慈禧太后出马管教。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管束得相当严厉,动辄打骂罚跪。这样三番几次后,光绪皇帝终于“收敛”不少,肯读书了。

成为“帝师”后,孙家鼐的仕途变得更加顺利。此后,他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顺天府尹、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清朝不设丞相,大学士被视为丞相。孙家鼐这就算是“拜相”了。

孙家鼐是受过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比较“守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不了新思潮、新观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于日本之手。

这件事让国人震动不已。孙家鼐也在其中。痛定思痛,孙家鼐开始思索变法图强,主张向欧美国家学习,成为了一名“维新派”。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没有地方办公。孙家鼐为他提供了馆舍,还加入了北京强学会。

比较而言,孙家鼐属于比较温和的维新派。他在主张向欧美国家学习的同时,坚持“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观念,将变法当作维护清朝统治的一种工具。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令设立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孙家鼐奉命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筹办工作。

在筹办期间,孙家鼐对康有为和梁启超起草的《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进行了修改,减少了文科课程,理科课程则原封未动。

后来,孙家鼐又建议京师大学堂开设中西医学专业。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

遗憾的是,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中断了。慈禧太后杀掉了戊戌变法“六君子”,下令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并罢免、辞退翁同龢等一批维新派官员。

孙家鼐因为属于维新派中的温和人士,没有受到处罚,依然在朝廷里供职。

孙家鼐对政局很失望,称病乞罢,回乡探亲。当时,孙家鼐已经年满71岁了。

孙家鼐回乡后,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天夜里,孙家鼐身穿普通衣服外出访问朋友,回来时遇到寿州都司率领的巡查队伍。为了表示礼让,孙家鼐背对他们,面朝墙而立,结果反而惹起都司的怀疑。

都司怀疑孙家鼐是一名形迹可疑的窃贼,便将他带走。在经过“状元府”门前时,孙家鼐请求敲开大门,请一位担保。守门人王兴见了孙家鼐,大吃一惊,将都司痛斥了一顿。

第二天,寿州知州、总兵带着都司前来“状元府”请罪。孙家鼐没有怪罪都司,还称赞他忠于职守,建议提拔重用。这件事,很快在寿州当地传为佳话。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