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诗人柳永创作的沉雄之作)

时间:2023-10-13 14:44:06 点击量:3303 作者:贠光耀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曾四次科举落榜,常年漂泊天涯,因此留下了很多抒发羁旅之愁的作品。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雨后秋景图,道尽了思乡怀人之苦,历来为后世所推崇。

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然而自古文人相轻,即使柳永的词风靡天下,当时的文人对他还是颇有微词。

例如当时无论是在政坛还是文坛上都混得很开的晏殊,就十分看不上柳永。

传闻柳永曾拿着自己的作品集前去拜访晏殊,晏殊很不屑,“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

“针线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的《定风波》,是一首闺怨词。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士子的追求,身居高位的晏殊对于柳永这种转为歌女抱不平的词作,自是看不上。

还有苏轼,也常常和柳永较劲儿,“我词何如柳七?”

还曾痛批自己的弟子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

可见虽然当时柳永的词作盛行一时,却终因格调不高,多受文人诟病。

然而他却有一首词,连一向挑剔他的苏轼,也忍不住赞叹“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这首令苏轼赞不绝口的词作名为《八声甘州》,是柳永生平难得一见的沉雄之作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曾四次科举落榜,常年漂泊天涯,因此留下了很多抒发羁旅之愁的作品。

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雨后秋景图,道尽了思乡怀人之苦,历来为后世所推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上半阕描写的是词人登临所见之景,融情于景,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首词以一场“暮雨”拉开了秋的序幕。

开头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三个动词,“对”字写出了词人登高望远的姿态,引领全文;“洒”字写出了秋雨的飘逸,营造了一种很阔大的意境;而“洗”字将雨后的清冷之景写到了极致。

仅三个动词,便将一幅恢弘阔大,清新自然的雨后清秋图描绘得如在目前,足见词人炼字功底之深厚。

接下来三句从大处着眼,描写秋雨过后,关河冷落的景象,历来备受推崇。

和前两句不同,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形容词的运用,“凄紧”既突出了秋风的凛冽,同时也是词人的心情写照;“冷落”二字同样也是如此,一语双关,景中寓情。

风雨中,仿佛整片天地都笼罩在秋的凄冷中,漂泊异乡词人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心境可想而知。

“残照当楼”一句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很凄凉也很悲壮。

接着的“红衰翠减”是对前面“关河冷落”这一句的展开描写,到处都是纷飞的落叶,凋零的花朵,突出了秋的萧瑟,自然也勾起了词人心中的愁绪。

最后两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既流抒发了一种了韶华易逝的慨叹,又暗示了词人那如长江水般绵绵不绝的愁情。

上半阕看似句句写景,实际词人眼中的景都融入了他的个人情感,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大自然的苍茫凄凉的秋景,与词人的愁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酣畅淋漓,意境高远。

再来看下半阕,主要抒发了词人羁旅他乡的哀愁。

换头三句总领下文,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不忍登高望远”一句承上启下,表面上看很矛盾,却将词人那种无奈又愁苦的心情描摹得十分到位。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全词的中心,词人所有的情感都是由此而来。

接着的“叹年来踪迹”,是他对自身处境的慨叹,看似轻飘飘的几字,写尽词人内心的愁恨,他不禁扪心自问“何事苦淹留”

接下的“想佳人妆楼望”这几句从对方的角度写起,是虚写,却进一步突出了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早在《诗经·风·东山》中便曾出现过,杜甫的《月夜》、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都是这种写法。

最后“倚阑杆处,正恁凝愁”又回到了词人自己当前的画面,以“愁”字结尾,使整首词的情感都有了着落,韵味无穷。

整首词于壮丽苍茫的秋景中,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思乡念归之情,情感虽是婉约细腻的。

但是词人所营造的境界却相当阔大,与他以往柔婉缠绵的风格大不相同,难怪连一向看不上他的苏轼都忍不住称赞“不减唐人高处”。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