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解读 (文学鉴赏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时间:2022-11-30 14:42:37 点击量:9594 作者:栗瀚漠
首先,《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了一个女孩首先作为一个个体心理上被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进而描写了一名渴求独立的女性内心独有的情感诉求。女性从小就有一种渴望被人了解和理解的心理渴望,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情和婚姻无关-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今天重读丁玲的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感触还是很多。被称为“女版郁达夫” 的丁玲在这篇小说中,采用日记体的形式,通过34则日记。

刻画了一个18岁的青春少女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心生活,披露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最真实的生命感受。

这篇小说也是首次关涉到和婚姻无关的爱情,这点可见出丁玲的先锋。

丁玲通过“莎菲”构建了一个敢于正视内心真实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对今日女性也仍然有启发。

小说的主人公“莎菲”自由地发现自己、表达自己、解放自己,展现了女性在摆脱传统桎梏、极具叛逆性的一面,展现了女性“爱”与“欲”的意识觉醒。

一、心理需求

首先,《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了一个女孩首先作为一个个体心理上被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进而描写了一名渴求独立的女性内心独有的情感诉求。

女性从小就有一种渴望被人了解和理解的心理渴望,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种懂得,很多女性追求一生而终不可得。所以,现在也才会有“塑料姐妹花”的说法。同性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脆弱得不堪一击。

跟古代一味服从的传统女性不同,莎菲大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她渴望得到了解和关心。这本是十分正常和普通的心理需求。

但是,千百年来,女性处于男权的压迫下,习惯了服从,习惯了付出,而自己却从得不到回报,更遑论爱了。不信?去看《甄嬛传》。

二、生理需求

其次,《莎菲女士的日记》大胆地描写了莎菲作为一个青年女性对性爱的需求和追求。

文中写她第一次见到挺拔帅气的南洋华侨凌吉士时,被凌“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所吸引,觉得很有把自己的嘴唇放上去的必要……

“性”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女性尤其不能谈论。

而丁玲则通过莎菲写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袒露了青年女性在性爱方面的需求,这是对传统道德的一次大胆反叛。

同时,莎菲还对毓芳夫妇的禁欲主义发出了质疑:为什么人们会不需要拥抱爱人的身体?

三、莎菲的女性形象

正因为描画了一个如此真实、如此光彩的莎菲,丁玲才被人们称为“女版郁达夫”。

莎菲不只是一位高呼婚姻与恋爱自由、大胆表露性爱需求的女性,她更是一个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少女。

小说中,丁玲通过描述她对待“爱我的人”苇弟,和我爱的人凌吉士的不同态度,刻画出一个心思细腻、个性张扬的年轻女子形象。

莎菲最明显的特点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做自己的主宰者。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她不卑微,始终保留着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

之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在男性的笔下从来是作为一个“被看”的形象出现的,像“冰肌玉肤”这类的描述,是由男性作家赐予女性的恩宠。

如今,在丁玲笔下,男性从审美主体变成了女性眼中的审美客体。这大概是文学写作上最大胆的颠覆了。莎菲用自身不做附庸的行为发出了女性不甘于做“第二性”的呐喊。

那个时代描写女性的作品大多限于控诉封建制度的残酷,比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

而丁玲通过莎菲这一形象,写男人成了女性情感消费的对象,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局面进行了反转。而且无论是对苇弟、安徽男人、还是凌吉士,莎菲始终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

总之,《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到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促进了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步伐;今天,莎菲这个女性形象仍然发挥着洗剂人心的祛魅作用。

如今,在一些落后地区里,女性仍然受压迫,女性仍然被禁锢,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仍然大行其道,比较明显的有“重男轻女”的现象。

另外,毋庸置疑的是,“性”一直是中国人避讳谈论的话题,似乎“性”是恶俗的、不雅的,而这一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对女性则更为苛刻。

一个男人要是敢于承认自己有性需求,大家可能会说他风流;如果一个女人承认自己有性需求,那么有可能会被冠之以“y荡”“不守妇道”等字眼。

实际上“性”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而当今的许多女性仍然羞于承认这一点,这大约就是道德压迫的证据了。

所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今天仍然有启蒙的价值和意义。

丁玲通过莎菲对灵肉一致的爱情的追求,表达了她对性与爱、灵与肉的理解;她用这个形象为新时代女性开辟了一条解放自我、拆除思想枷锁的可行之路。

这是作为女性主义者的丁玲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